作者:
罗道清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数:40 更新时间:2018-7-17
当前,农村中小学生厌学之风有蔓延之势。为深究其因,近日笔者拜读《陶行知教育思想》一书。书中的真理光芒,启迪笔者对现实教育的理性思考。归结而言,须予解放六大“枷锁”,方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,自由翱翔于知识的海洋。
一是解放头脑枷锁。就是鼓励学生敢想,引导学生会想,培养学生能想。鼓励学生敢想,师者须将学生能超越自己、能突破现有思维框架作为至上追求,主动解除掉学生的思想枷锁。在实际教学中,对学生的“牛角尖”精神、“异端” 精神要以民主和包容精神相待,因为“牛角尖”精神和“异端” 精神时常恰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原动力,是学生摆脱束缚,走向独立自主,成为学习主人的始端;引导学生会想,就是要引导学生依托已有知识,“用有色眼境看待问题”,并以抽象与形象、发散与集中、批判与传承等思维方式,多角度、全方位分析研究,探索问题真象,发现真谛,消除学习过程中的“乱想”、“盲想”,将“牛角尖”精神、“异端” 精神引导到正确科学轨道之上;培养学生能想,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,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、变通性。流畅性,指思维的发散量和发散的程度。对于同一问题,流畅性思维好的学生,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,进而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。在实际教学中,数学和物理的开放式题目,是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的较好载体,教师应当注重和利用;变通性,也就是灵活性,对于同一问题,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,当某一解决方案遇到困难时,能主动调整策略,提出新的方案,而不是死死咬住原来方案。在实际教学中,几何证明题的铺助线添加办法,是变通性思维的有效载体,应注重运用。
二、解放双手枷锁。就是要让学生勤于动手,提高动手能力。一是指导学生制作简易教具,引导学生从老师的角度观察教学问题,实现师生角色互换,让学生自然融入教学活动中。二是理化实验课在确保安全前提下,要大胆放手,让学生多做实验,以提高观察力和思维力。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技活动,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发明、小制作。四是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。要坚决摒弃老师或广告公司包办校园文化建设的作法,鼓励学生动手创造,有特色的装饰和装点校园。五是引导学生参与搜集、分析信息活动。教学中,老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学生,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知识的宝山和信息的海洋,培养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”求知精神。
三、解放金口枷锁。提问和回答,是教与学互动的基本方式。在传统课堂,老师是提问的主体,学生只能回答老师之问,不可向老师发问,学生的嘴巴无形中被“锁住”。在现代课堂,学生是课堂提问的主体,嘴巴得到全面的解放,老师则是“发难”的对象,须有充分的准备和渊博的知识才能驾驭课堂。为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的有序性,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,课前给每个小组“下达”提问任务和提问方向,课上各小组依次发问,老师尽力所能问答学生之问,同时让学生评议老师所答是否为最佳之答,让课堂呈现民主、平等和活跃之景象。
四、解放空间枷锁。一是解放现实空间。当前,许多学校的读书室、阅览室、体育器材室、实验室等管理办法十分落后,借阅和使用程序复杂,规章制度处处将学生视为“小人”,并以时间压缩空间,学生无法充分利用“零碎”时间使用图书和器材。为此,必须改革功能室的管理办法,将学生视为“君子”,以学生为本,方便学生至上,引进智能管理系统,将图书、器材等合理放置于开放的空间,供学生随时使用。二是解放虚拟空间。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,学校与社会之间的“围墙”已不复存在,网络时代下的学校教育必须直面和回应这一挑战,积极引导学生应对虚拟空间。对学生的网络行为,大禹治水的典故对我们有启迪意义。学校宜“疏”不宜“堵”,与其消极被动地预防不良上网行为,不如积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、健康上网。要坚持集中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的方式,引导学生科学、全面、客观的认识网络虚拟空间,主动履行对学生上网行为的价值引领职责,将引导学生文明上网、健康上网作为学校常规管理以及培养未来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五、解放时间枷锁。一是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。各学科布置作业要统筹安排,每天学生的作量应有总量控制,确保留有足够时间自行消化知识,品味收获,体验乐趣。二是引导学生将解放出来的时间用于广泛地阅读课本以外的知识,扩大视野,增长见识。
六、解放眼睛枷锁。引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,对大社会进行分析,在大自然、大社会的怀抱中陶冶性情,锻炼意志,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